这一讲,我们通过法国作家雨果的《九三年》,聊聊复杂的人性。
2020年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,在考量人性。大家在这个时候也经常会谈论人性的话题。
你会发现有些人悲天悯人,也有些人相对比较冷血。有些人不分国家种族在考虑问题,也有些人则是小群体“利”字当头。
总之,关于人性,人类讨论了上千年,今天依然是一个在朋友圈和社交媒体上很热门的话题。它值得讨论上千年的原因在于,人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,不像数学或者物理那样,因此谁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。
不同国家民族、不同社会背景的人,对于它的看法会相差很远。遇到这样的情况,评判别人的看法是对是错,恐怕没有什么意义,更多的是需要搞清楚为什么对方这么想。遗憾的是,很多人在带有情绪时,自己都说不清楚自己的想法。
这一讲,我就以法国文豪雨果的《九三年》为例,来试着理解人性的复杂。
我对西方人的理解,其实是从这本书开始的,而且我到美国后融入社会很快,也要感谢这本书。
雨果最知名的小说是《悲惨世界》和《巴黎圣母院》,但是我觉得体现出他对人性这个问题思考深度的却是《九三年》。
《九三年》这个书名来自于1793年。了解法国大革命的人都知道,这是雅各宾派当政的时期。当时,法国社会严重分裂,产生了严重的阶级仇恨。
一方面,极端的雅各宾派严酷地清洗贵族、教会和其他任何保守势力;另一方面,保皇党的军队(白军)在很多省叛乱。于是共和国军(蓝军)就和白军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激战。
在书中,主要人物是相互关联的三个人:白军统帅朗特纳克侯爵(简称朗特纳克),蓝军指挥官郭文子爵,他是朗特纳克的叔侄孙;还有一位监军西穆尔登神父,他是郭文的老师。
虽然郭文和朗特纳克是远房亲戚,但双方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,要消灭对方。
朗特纳克是一个非常冷血而残忍的人,对拥护共和国的人绝不留情。而郭文是一个军事天才,打得白军节节败退,并且把朗特纳克等人包围到一个城堡里。这个城堡里还有一些平民,成了白军的人质。最后白军终于抵挡不住,放火烧了城堡,朗特纳克带领手下从密道逃跑了。
但就在朗特纳克跑出城堡的一刻,听到一位母亲的呼救声,原来她的三个孩子被困在城堡里了。朗特纳克经过一番考虑,毅然从暗道返回城堡,救出了那三个孩子,然后就被郭文逮捕了。
这时,郭文和老师西穆尔登就如何处置朗特纳克产生了分歧。西穆尔登认为革命高于一切,主张处死朗特纳克。郭文却认为大恶人朗特纳克在危急时刻,显示出人性善良的一面,希望饶他不死。
但是他又无权释放朗特纳克。于是,郭文进入牢中,跟朗特纳克交换了服装,放跑了他,自己伪装成朗特纳克留在了牢房中。为了维护法律,西穆尔登忍痛将郭文处死,然后自己也自杀了。
《九三年》这本书是雨果最后一部小说,它完成于1874年,当时法国刚经历巴黎公社起义。已经72岁高龄的雨果对人性有了极为深刻的思考。因此,他在这本书中所描写的人性相当复杂,不像在《巴黎圣母院》中所描写的善恶美丑分明。
雨果一生经历了法国的多次革命,可以讲是惯看秋月春风了,他的思想相比年轻时有了巨大的变化。
当年他曾经因为反对拿破仑三世称帝而被流放,但是到了晚年,他却开始怀疑暴力行为能否真正解决社会问题。早年他支持法国殖民非洲,到了晚年,他开始谴责法国参与血洗圆明园。在巴黎公社的问题上,雨果则强烈谴责对阵双方的暴行。他在日记里写道:
“简而言之,这个公社是白痴,正如国民议会太残暴一样。两边都荒唐。”
虽然这么评价巴黎公社,但对于晚年的雨果来讲,人性的善是最可贵的,并且他身体力行。在巴黎公社失败后,他一边帮助遭到镇压的公社社员,一边给当时的比利时政府施加压力,希望比利时为公社成员提供政治庇护。
雨果最终的理想是建立一个大家能够和平相处的欧洲共和国,不再有战争和暴力,并且呼吁废除死刑。如果他生活在今天一体化的欧洲,大概会感到欣慰很多。
了解了雨果的这种思想变化和他对人性的理解,我们不妨从写作技巧上看看,在《九三年》这本书中,雨果是如何表达自己这种复杂立场的。
他其实采用了“苏格拉底启发式提问”的方法,启发读者思考下面这些问题。有些问题他有答案,有些没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