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女娃便是胡娜。说来也怪,寻常孩童见了网球,不过三分钟热度,偏她像是前世结了什么孽缘,五岁便能将球打过网去。温岭老先生捋着胡须暗忖:此女骨骼清奇,倒是个打网球的材料。
二
岁月如梭,当年那个在球场边捡球的小丫头,转眼已能横扫全国青少年赛场。十五岁夺冠那日,省体委的贺电雪片般飞来,偏是那贺电上的墨迹未干,小姑娘已经盯着世界地图上的美利坚出神。教练拍着她肩膀说\"为国争光\"时,她分明听见自己骨节生长的声响——像雨后春笋,噼啪作响。
三
1982年的太平洋彼岸,加州的阳光晒得人发慌。中国代表团下榻的旅馆里,胡娜的球拍还靠在墙角,人却如晨露般蒸发了。领队老沈的烟灰缸里,一夜之间堆起小山般的烟头。使馆来人时,他正用发颤的手翻着英汉字典,查\"defection\"这个词的确切含义。
四
消息传回国内,体委办公室的电话线险些烧断。某位领导拍案而起,搪瓷缸里的茶水溅在\"友谊第一\"的奖状上。更蹊跷的是,美国某网球俱乐部同期宣布成立\"亚洲新星培养计划\",时间掐算之精准,倒像是早备好了戏本子。
五
风暴眼外的普通人却遭了殃。与胡娜同寝的李姑娘,原本绣着亚运战袍上的五角星,转眼就被请出了训练基地。她蹲在铁门外收拾行李时,一片梧桐叶飘进行李箱,倒像是替谁捎来了道歉信。老教练沈建球被下放基层那日,体校孩子们看见他对着空荡荡的荣誉室鞠了三躬,墙上的冠军合影里,胡娜的笑脸正被午后的阳光晒得发白。
六
而在大洋彼岸,那个\"自由女神\"脚下的网球场上,昔日的亚洲女王正在低级联赛里挣扎。某日赛后,她望着更衣室里斑驳的镜子,突然发现右肩的旧伤疤形状竟酷似中国地图。此时国内报纸正转载着美国媒体的报道:\"东方玫瑰水土不服\"——这标题用词之精巧,倒像是蘸着黄连汁写的。
七
三十余载春秋掠过,北京某画廊里,参观者对着署名\"胡娜\"的油画窃窃私语。画布上的网球拍变形为十字架,网线间隐约可见一张破碎的脸。有老者驻足良久,忽然指着角落里的日期说:\"这是她当年出走的日子。\"窗外,少年宫的孩子们正齐声朗诵:\"我和我的祖国,一刻也不能分割......\"
八
世事如棋,总有人要做那过河卒子。只是这卒子过了楚河汉界,便再难回头。而今中国网球新秀辈出,温布尔登的草地上,五星红旗猎猎作响。想来体育之道,终究是:千淘万漉虽辛苦,吹尽狂沙始到金。愿后来者既能挥拍如剑,亦不忘系紧鞋带时,那根系带始终连着故土的脉搏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